【開館時間】週三~週日9:00-17:00 (週一、二休館)
【聯絡電話】02-2808-2995 【電子郵件】mangrove20110301@gmail.com

2020年7月29日 星期三

紅樹林裡的蛙蛙世界-黑眶蟾蜍

在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除了招潮蟹物種非常豐富外,其實兩棲類、爬蟲類的物種也是相當豐富的。今天就要來為大家介紹紅樹林這裡最常見的蛙類之一的黑眶蟾蜍。



談起蟾蜍,大概很多人會想起《浮生六記‧兒時記趣》一文中,沈復觀察昆蟲行為時遇到的:「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由於蟾蜍的皮膚比起青蛙粗糙許多,角質化的皮膚讓得以耐得住乾燥環境,可以離開水域移動到較遠的地方,因而莽撞的闖入沈復的蟲子競技場。當年正值屁孩年紀的沈復,將牠「鞭數十」此舉不可長,然而蟾蜍的主要食物就是小型昆蟲,加上食量頗大,因此是農夫的好幫手,說不定隔壁剛好是塊農田,「驅之別院」說不定反而讓牠去了個更開心的地方。

台灣的蟾蜍,只有盤古蟾蜍與黑眶蟾蜍這兩種,最容易分辨的地方,就是那人如其名「黑框」二字。台灣30多種蛙類之中,黑眶蟾蜍算是名字與外觀特徵相當容易連結在一起的種類。牠眼眶上方有黑色脊稜,就像戴著副黑框眼鏡、嘴唇塗著黑色口紅、指尖也擦了黑色指甲油,非常新潮。除此之外牠身上有著粗糙的疣粒,疣粒上的黑點彷彿黑頭粉刺,就像濃妝豔抹的習慣讓肌膚容易冒粉刺。然而,當黑眶蟾蜍剛脫皮後,黑框會暫時消失,變成「白眶蟾蜍」呢!



黑眶蟾蜍的體型中等,體型大約5-8cm,母蟾蜍比公蟾蜍大一些。牠們的適應力很好,活動範圍不受限於水域,廣泛分布在全台低海拔林地、空曠的草地、開墾地,每年2-9月繁殖季期間則會出現在水澤、池塘、溪流邊求偶。叫聲是長串急促又響亮的「咯咯咯」,在紅樹林生態教育館外的自行車道,到了晚上就很常聽到牠嘹亮的叫聲。




蟾蜍受到威脅或驚嚇時,眼睛後方的耳後腺及身上疣粒也會分泌出白色的毒液,加工後就是有名的中藥材「蟾酥」,據說有消腫止痛、解毒等功效。其實蟾蜍受到威脅的第一個反應並不是放出毒液,而是先將自己的身體鼓起脹大虛張聲勢,之後會尿液攻擊,希望敵人知難而退,都沒用的話才會釋出珍貴的毒液。自然界生物的毒,都是源自自保、覓食等生存需求,並不是要主動去攻擊傷害人類,只是碰觸到蟾蜍分泌的毒液並不需要太擔心,觀察後好好的洗手,避免誤食就不用害怕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