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館時間】週三~週日9:00-17:00 (週一、二休館)
【聯絡電話】02-2808-2995 【電子郵件】mangrove20110301@gmail.com

2020年8月26日 星期三

蟹天蟹地~護蟹有你!! 淡水河口陸蟹守護行動7月份護蟹成果分享

上個月紅樹林生態教育館已經跟大家分享過「蟹天蟹地~護蟹有你!! 淡水河口陸蟹守護行動」6月份的調查行動成果,獲得外界熱烈迴響,也深獲淡水在地居民的肯定,每週五晚上的夜間生態調查,護蟹大隊一行人總會遇到不少騎自行車路過的民眾加油打氣並給予鼓勵。

不過,6月份成果已經成功開紅盤,那麼七月份的成果又是如何呢? 我們紅樹林生態教育館的駐館員同樣完成了有關於7月份的陸蟹生態調查成果,在每張照片都會附上文字說明,歡迎各位粉絲可以詳細點閱,了解淡水河紅樹林地區的陸蟹生態概況。


7月間週五為期三次的夜間生態調查,總共記錄到了347隻陸蟹,其中紅螯螳臂蟹占最大宗289隻,其次是無齒螳臂蟹58隻。

性別數量部分,發現公蟹的數量還是略多於母蟹(公蟹164隻,母蟹138隻)。

發現位置類型,除了溝渠較多(181隻)外,這個月在草地發現的個體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共記錄到121隻),另外在溪流發現的主要是無齒螳臂蟹(33隻),道路兩側也有少數的個體紀錄(12隻)。


體型紀錄部分,紅螯螳臂蟹本月份記錄到的個體,頭胸甲寬平均值落在0.9-1.1之間居多,共133隻;無齒螳臂蟹頭胸甲寬的平均值則是落在1.8-2.0之間,共10隻。

接下來是大家關切的路殺情況,7月間週日早上為期三次的路殺調查,總共記錄到了76隻紅螯螳臂蟹遭到路殺,但和上個月的路殺統計相比,數量則是下降了不少。


性別數量還是公蟹占為大宗,約56隻,母蟹則為15隻,不過本月則出現了有5隻無法辨識的個體紀錄。

發現路殺位置仍以館外樓下B1停車場的70隻最多,其次為道路的5隻。

在推測死亡原因上,其他因素(41隻)造成的死亡(誤闖停車場迷路而乾死)則超越了被路殺(車輛輾壓)的紀錄(有30隻個體是被路殺)。

個體記錄部分,頭胸甲寬的平均值落在0.5-0.6之間居多,共32隻,其次是0.7-0.8間的19隻。

路殺位置分布,以B1停車場內側遍布最多,反觀外側的分布則相對較少。



另外,在紅樹林生態教育館外的自行車道上,我們也發現到有6隻陸蟹遭到路殺,位置都在通往自行車道的涵洞斜坡周邊,此外,通往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的小徑,與自行車道上的八勢橋,也是容易形成路殺的熱點之一。

除了前面幾處熱點容易形成路殺外,這回我們還發現,地下水流出形成的積水,容易吸引陸蟹,也大幅提高被路殺的風險。


紅樹林生態教育館謝謝每一位辛苦的護蟹夥伴們,累積的成果都是珍貴且有價值的資料,駐館員也期待著,在8月份最後一個月的陸蟹調查行動正式落幕前可以持續超越前兩個月份的紀錄,更期待大家可以正視陸蟹生態維護的重要性,讓生活在淡水紅樹林的陸蟹的族群數量永不止息。有各位的共襄盛舉,可謂是 #蟹天蟹地護蟹有你





















2020年8月20日 星期四

我是拉都希氏赤蛙哦~

前面兩次我們已經介紹了黑眶蟾蜍與澤蛙,今天要來跟大家介紹的,是在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常見的蛙類-拉都希氏赤蛙。

拉都希氏的命名,是為了紀念最初發現此蛙類的英國學者John David Digues La Touche而命名,原先此蛙的標本是採集自中國福建,但是La Touche本人第一次來到台灣時,曾經在台灣最南端的屏東大武山山腳下遇見這隻以他為名的青蛙。

屬於中型蛙
體長 : 約4-6公分,雌蛙體長較雄蛙大,約5-6公分左右
特徵 : 雄蛙的下臂和雌蛙相比相對粗壯許多,是辨識雄蛙和雌蛙的依據,後肢有黑色橫紋則是共同特徵,背上有兩條粗大明顯的側褶、側褶下方有黑條紋。
體色 : 略帶紅棕色。
外觀 : 皮膚粗糙具有許多小顆粒、小顆粒上有小白刺
叫聲 : 和其他蛙類相比較細小。

因為適應力強對棲息環境比較不挑剔,舉凡水田、池塘、水溝、甚至是路邊的積水各種靜止跟流動的水域環境,都有機會看到牠們的身影,前陣子駐館員進行夜間生態調查時,就發現不少拉都希氏赤蛙的蝌蚪隱身在保留區外的積水處,同時在附近的溝渠與涵洞發現不少拉都希氏赤蛙的成蛙個體。

參考資料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https://reurl.cc/GrrpMD
維基百科 https://reurl.cc/Ezz6OA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https://reurl.cc/Y66qM4

感謝 陳曉華小姐 及 火炎山生態教育館 協助指正,小編會繼續努力

 




2020年8月17日 星期一

紅樹林裡的昆蟲世界-青鳳蝶

 最近如果有來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走走,會發現有不少蝴蝶在保留區木棧道兩邊翩翩飛舞,有時還會停駐在泥灘地上休息一下後再展翅飛翔。今天來跟大家介紹的,是其中一種在保留區常見的鳳蝶-青鳳蝶。

青鳳蝶又名青帶鳳蝶,屬於鳳蝶科,是青鳳蝶屬的其中一種,在台灣分布於本島平地至中海拔山區。台灣以外廣泛分布於南亞、東南亞、東亞、澳洲,遠及所羅門群島。喜歡訪花或群聚於潮濕的地面吸水,飛行迅速。

身體為暗褐色,腹面有灰白毛。腹部有數列白色細線。翅形狹長,展翅約50 - 60 公分。後翅外緣呈波浪狀。翅面呈暗褐色,翅面中央有一列半透明青色帶紋,後翅外緣另有一列同色弧形短紋,另外在翅後半部有許多紅色細紋。雄蝶後翅內緣褶內生有白色長毛。

幼蟲寄主樟、肉桂等植物,初齡黑色漸漸轉為褐色、綠色,終齡後胸體背有一條黃色橫紋,頭胸左右側各有3枚藍色光澤突棘,腹端有一對叉狀突起,蛹為帶蛹,綠色,體背有4條黃色縱紋,成蟲全年可見,常見路邊的野花吸食花蜜,習性靈敏,飛行快速。

大家下次來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如果遇到青鳳蝶,記得要用眼睛靜靜觀賞就好,千萬不能拿捕蟲網或捕蟲箱出來捕捉,因為這可是有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根據可以依法開罰哦~

照片感謝林務局國家森林志工-巫大志老師提供


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教育館的花草記事 - 金針花

 「我種的金針花開花了!! 好漂亮!!」


某天早上,紅樹林生態教育館的清潔阿姨很高興地呼喚駐館員走到窗台邊,原來是阿姨栽種的金針花已經開花了,雖然栽種的數量不多,不過卻讓教育館陽台呈現「萬綠叢中一點黃」的有趣對比。

每年的8、9月,是金針開花的季節,在台灣非常有名的賞花熱點,有花蓮玉里的赤科山、富里的六十石山和台東太麻里的金針山等地。金針為萱草科植物,其花瓣較花筒長,有雄蕊六枚,花絲細長,狀如古時金針,故名金針花,早在中國漢朝就有栽種記錄,當時已稱「萱草」象徵孩子對母親的親情,《遊子吟》一詩中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指的就是萱草,在華人世界視其為母親花,相對於歐美採用的康乃馨。為何萱草會成為母親節之花呢?原來古時候當遊子要遠行時,就會先種一些萱草,希望母親看著這些花,就能減輕對孩子的思念,忘卻煩憂。歷代文人也常以萱草作為吟詩的題材,因此萱草在中國就成為象徵母親的花。

下次來紅樹林生態教育館,可以走到窗台邊,細細觀賞栽種在陽台邊的金針花,讓您不用遠赴花蓮跟台東,在大台北近郊一樣欣賞的到金針花綻放的丰采。


2020年8月15日 星期六

「蟹天蟹地~護蟹有你!! 淡水河口陸蟹守護行動」8月場守護行動繼續Action!!

 陸蟹,顧名思義就是指生活在陸地上的螃蟹。台灣是個四面環海的國家,只要是有河海交界的地方,都一定會看得到陸蟹的蹤跡,當你開車走在濱海公路上,不論是北部的2號省道、中部的台15線西濱公路、南部的台17線公路、東部的蘇花公路或台11號道路,或是位於台灣最南端的台26號省道,以及其它靠海的鄉間小道,只要不是長期有大量車流的路段,你都有機會在車燈下見到正在橫越馬路,或是在馬路上漫遊的螃蟹,牠們畢竟不是生活在大海中的物種,因為迷路而與我們在路上不期而遇。








8月份的蟹天蟹地~護蟹有你! 淡水河口陸蟹守護行動,紅樹林生態教育館特別邀請了台中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蔡鵑如博士蒞臨,分享台中市清水區高美濕地的陸蟹生態特性與守護行動,同時與加入8月份護蟹行動的夥伴們分享7月份的護蟹成果,同時為接下來8月份的夜間生態調查和路殺調查進行暖身。

















紅樹林生態教育館持續會與大家分享與陸蟹相關的夜間生態調查與路殺調查紀實外,也會將7月跟8月的護蟹成果與大家分享,讓大家看到紅樹林自然生態的另一種風貌。



















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殺傷力100%的斑點擬相手蟹

 「嘿咻~嘿咻~ 呼!! 難得抓到一頓大餐,趕快拖回洞穴裡慢慢享用。」

有天下午,來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執勤的林務局國家森林志工拍到了一段影像跟駐館員分享,影片中只見一隻斑點擬相手蟹抓到一隻碩大的高砂熊蟬,然後連蟬帶樹枝將之拖行回到自己挖掘的洞穴,儘管高砂熊蟬極力掙脫,但終究拼不過斑點擬相手蟹那對強而有力的大螯,不久之後,駐館員走到志工所說的拍攝地點去看,發現狩獵現場已經只剩下蟬的翅膀與部分的殘骸在螃蟹的洞穴周邊。

斑點擬相手蟹是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常見的招潮蟹之一,平時喜歡居住在滿潮線附近的石塊下、林木葉片堆積物間,在保留區內最常見到牠們的地點,是在大潮池附近的人造坡堤還有水筆仔樹下的泥灘地上,除此之外,在岩礁海岸也可常見其蹤跡,但較少掘穴而居。

特徵是頭胸甲方形,前側緣平直僅眼窩外齒一齒。甲面扁平呈棕色密佈黑色斑紋,螯足顏色較淡,呈粉紅色。棕色步足在第一與第二、第二與第三步足間各具有毛囊,可作為辨識特徵。

雖然斑點擬相手蟹體型小,但是卻是個殺傷力100%的獵殺高手,主要是因為牠們也是雜食性的蟹類,除了會活捉其他體型較小的蟹類為食,也會以藻類、土壤有機質、有機碎屑、小魚小蟹、動物的屍體為食。有時會爬至紅樹林植物的枝幹上活動,吃食紅樹科植物的果實或葉子,是紅樹林及潮間帶的清道夫。其排泄物又是紅樹林及其他海濱植物的營養,所以斑點擬相手蟹扮演著紅樹林自然生態中營養循環再造的重要角色。

影片感謝林務局國家森林志工-巫大志老師提供。


2020年8月13日 星期四

炎炎夏日認識紅樹林的好方法2

「剛剛你們有看了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的影片介紹,雖然今天老師沒有安排讓你們去走木棧道觀看生態,但是老師這邊會用老師的平板電腦播放一些保留區生物的影片讓你們加深印象。」

「蜜蜂好忙唷!! 一直在水筆仔花裡面進進出出的,老師你們不怕被攻擊嗎?



「蜜蜂一般是不會主動螫人的,除非是遇到危險或威脅時才會主動攻擊,不過老師拍攝的同時也很小心翼翼,盡量不要去驚動到牠們。」

 



「哇!! 彈塗魚怎麼站起來了?



 

「這不是恐怖片哦,哈哈!! 這是青彈塗魚的特性,彈跳時會呈現90度的人形站姿,背鰭則是一條很像避雷針的條狀物會撐開來。」




「為什麼影片中的螃蟹兩隻大螯會同步上下揮動啊?

「這隻是萬歲大眼蟹,辨別牠最好認的地方就是看牠揮螯的動作,向兩側張開後再收回,姿勢很像再舉雙手呼喊萬歲,才會叫做萬歲大眼蟹。」

「紙雕好難哦~老師我可以放棄嗎?

「沒關係,紙雕如果覺得很難,老師可以在旁邊協助你完成。」

天氣依舊熱得很大暑的夏日,紅樹林生態教育館迎來一組遠從北海岸的學校團體,他們是長頸鹿美語的新北金山分校。

因為帶隊老師預約的時間正值日正當中,為了避免小朋友走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木棧道走到中暑,所以行程只安排保留區影片、室內解說和紅樹林紙雕DIY三項活動,但是為了讓小朋友加深對紅樹林自然生態的印象,駐館員還用個人的3C配備播放館方粉專上的保留區生態影片給小朋友觀看,舉凡彈塗魚的跳躍姿態、還是招潮蟹揮舞大螯打鬥爭奪地盤、甚至是水鳥捕食魚、蝦、蟹、貝類的精采瞬間,讓小朋友們個個看得目不轉睛,還一直跟老師嚷嚷著說老師等一下帶我們去看現場啦。



一年四季裡,無論淡水河紅樹林自然生態如何交替,總是能帶給大家許多的驚奇等待大家來探索。